首页新闻中心扬州翻译公司港中大古籍中心冠名 刘殿爵为人治学之道留世

扬州翻译公司

港中大古籍中心冠名 刘殿爵为人治学之道留世


“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这句话让人想起钱穆、钱钟书、胡适……但对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中国古籍研究中心的同仁而言,这恰是刘殿爵教授平生学术成就的写照。

该中心近日冠名为“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以纪念2010年4月因病辞世的刘教授。“D. C. Lau、刘殿爵之名,在欧美汉学界几乎无人不晓。”中心主任、刘殿爵遗产执行人之一何志华教授对记者说。

刘殿爵是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却又不尽然。生于香港的他中英文修为皆高,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近30年,期间英译《道德经》、《论语》、《孟子》等经史典籍。何志华说,《道德经》迄今全球销售近80万册,被公认为最权威的英译本。而但凡刘教授的英译著作,均被视为严谨学术的典范。

“道可道,非常道。”刘殿爵将前半句译为“The way that can be spoken of”。何志华指,最见功力深厚之处在第二个“道”字,刘教授将其精准译为“称道”,是根据《老子河上公注》和《庄子•齐物论》等,而非个人阐释。

何志华认为,有些人以为刘教授做的是翻译,没看到他训诂考证之学的成果。香港作家董桥曾写文章说,“刘殿爵穷半生学力精力为老子、孟子、孔子三家思想做的是起碇扬帆的夜航:他在意的不再是逐字逐句的迻译而是字里句里整套哲理体系的引渡。”

刘殿爵1978年回港就任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讲座教授,晚年退休后则整理中国古代传世及出土文献,建立电子资料库“汉达文库”,至今共收录近8000万字。长期用户包括剑桥、哈佛、耶鲁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

“那是1988年,个人电脑刚开始普及。刘教授就预见到未来会充斥电子资料库,于是将大量人力放在文本选择和整理上。”何志华指出,现在古文检索已深刻影响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方向。

汉达文库正是中大古籍研究中心的前身。刘殿爵终身未娶、并无子嗣,辞世后将毕生积蓄港币2136万元及其《论语》、《孟子》、《道德经》三书英译所得版税悉数捐予中心。

“刘教授为人、治学皆令人钦佩。”何志华说,他有“和谐、适宜”的人生观。“生前只买书和古典音乐唱片。家里5间房,4间是书房。餐台三边摆满书,吃饭都很难找到空隙放碗!”

继承刘殿爵毕生心愿,古籍中心现仍在推动中国古代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计划今年推出中国传统类书资料库。“他像功利社会里的一个反证。”正如何志华口中的刘教授,中心十余同仁也乐在其中。

推荐阅读:专家纵论翻译界弊病 文学翻译界面临“青黄不接”



【发布时间】2021-01-08 【信息来源】管理员 【浏览点击】13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