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 昆山翻译公司难得有部烧脑佳作,这部法式悬疑推理片,说透了翻译工作者之苦

昆山翻译公司

难得有部烧脑佳作,这部法式悬疑推理片,说透了翻译工作者之苦


一部小说能否成为经典,不光是原作者的心血,还有来自翻译者,甚至评论家的功劳。语言的魅力因为不同国度文化与文字的差异性,而遭受了损耗。一部旷世巨作的传播,不仅需要纸张或者网络,还需要一个个专业的翻译家。

这些翻译家,既是作家,同时又是读者,他们是小说净化的“搬运工”,甚至“重塑”小说灵魂的匠人。作家与翻译家,传播者与受众,偶像与崇拜者之间的故事被充满文艺细胞的法国人拍成了一部惊悚片《翻译疑云》

如果不是因为法语对白,从影片元素来看,观众很容易误认为这是一部靠悬疑剧情取胜的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黑暗面》、《时空罪恶》等影片奠定了西班牙悬疑惊悚片在欧洲影坛的地位,也让全世界见识到了西班牙现代电影的独特魅力。法国电影一直以文艺片和喜剧片取胜,《翻译疑云》在法国现代电影的坐标系中显然属于异类。

不过,在横纵坐标轴上,一边是类似西班牙电影的悬疑氛围和群戏设置,另一边则保留着法国电影的文艺片基底,两相交汇后,才是《翻译疑云》的真正类型模式。既悬疑刺激,同时又掉书袋般的保持文艺性,这就是《翻译疑云》给人的独特观感。

法式悬疑:把小说变成麦格芬

优秀的悬疑片都会有一个“在又不存在”的麦格芬。它是悬疑故事的核心,虽然它是个并不存在或者不太相干的事物,但它却是故事人物之间谈话、触发角色行动甚至整个影片的核心。

《翻译疑云》中的麦格芬无疑是藏着公文箱里的小说原件,一叠厚厚的纸张。出版商Eric拿到作家的原文后,随时都将其存放在自己的公文箱内。他邀请了9位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语种的翻译家,来到他的古堡内,对畅销小说的第三部进行翻译。

为了保证小说情节不会泄露出去,古堡的安保极为严格,翻译家不但暂时失去了人身自由,而且被佩戴枪支的保安人员时刻监控。他们还被没收了一切能够与外界进行沟通的电子设备,为期两个月的翻译工作如同坐牢一般。而且谨慎的Eric每天只会给翻译家们20页文章,确保小说的结局之谜能够保持到最后截稿的一天。

但仅仅第二天,小说的前10页的内容就遭泄露,背负巨大商业压力的Eric即刻暴走,发誓要从9位翻译者之中找出泄密之人。推动剧情进展的关键本来是藏在公文箱里的小说原件,但观众在意的却是凶手到底是谁?可追查泄密者,又必须联系到谁拿了小说?如何拿到小说?

这就是经典的麦格芬叙事手法了。希区柯克曾经用一个故事解释了麦格芬:一列苏格兰火车上有个爱追根问底的人,他见隔壁的乘客带着一个形状很奇特的包裹,就问那是什么。

乘客答:“麦格芬,是在苏格兰高地捉狮子用的。”“可是苏格兰高地没有狮子啊。”“啊,这么说,也就没有麦格芬了。”

影片中,男主角Alex Goodman是整个泄露事件的核心角色。观众以为“凶手”会藏到影片的后半部分,但其实影片进行到一半左右,就揭露了Alex的身份,他策划了整个泄露计划,一直控制着局面,但他为什么要做这一切才是影片主题的关键。

影片里,Alex是悬疑小说爱好者,是畅销小说的英文翻译家,自然也是一位制造麦格芬的高手。他与强势的、虐待翻译家们的出版商Eric对峙时,多次利用麦格芬手法,包括叙述一个根本就没发生过的“偷龙转凤”、精心调包事件。

那个象征着麦格芬的公文箱和小说原稿,更是与他的调包事件毫无瓜葛,仅仅是障眼法的一部分而已。Alex的目的看似为了得到公文箱,拿到小说,其实另有深意。

整部影片的悬疑核心以及凶手也并非是“泄露者”,而是“杀人凶手”,一个真正的文学窃取者,因为商业利益践踏了文学价值的罪人。所以,Alex的真正目的,是让凶手承认罪行!所有的麦格芬,那些悬疑氛围的营造,而是“虚张声势”,以激将法的方式,让凶手认罪!

法式文艺:读者对于作品的“二次创造”

《翻译疑云》区别于大多数悬疑片的地方在于其文艺属性。故事以小说为麦格芬,同时强调了作者和译者,作家和读者的关系。原本是写和读的纯粹关系,因为“中间商”的存在,让原本单纯的精神交流沾满了铜臭味。

片头的烈火焚书,隐喻着欲望之火对于书籍、文学的吞噬,书籍原本是传递作者思想、对文化和精神进行传承的载体。可因为出版商的贪婪,书籍变成了黄金,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印钞机。由此以来,文学变了味,异化为了欲望,成为了现代商业体系、消费主义的一环。

当然,通过售卖书籍,让作家能够安心写作,以此成名,并非恶事。但出版商为了利益最大化,不惜一切手段,榨干书籍的商业价值,甚至用挤牙膏的方式,不停连载,出外传,以此收获更大的利益。

而出版商“奴役”翻译者,甚至不惜控制作家,夺人性命的事儿更是让“出版”带上了原罪。最令人遗憾的是,机械化的、高度控制化的翻译,打破了读者对于作者原著的“二次”艺术化加工。

翻译讲求“信达雅”,直译不过是最低级的翻译门槛,结合当地的文化习俗,文字特性进行翻译,提炼内容,进行“二次”艺术加工,才是更高层次的翻译工作。优秀的翻译甚至能提升原著的阅读感,这是典型的“读者”在作者基础上的“再创作”,令读者化身为作者,帮助原作者提升了作品的质感和传播度。

在影片中,出版商Eric为了将文学转化为商业价值,从创作、加工,到出版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文学创作与接受不是机器制造与售卖。

过度压制天性,规划行为,无疑会大大降低作品的创作自由度和艺术高度。他不希望作者多花时间润色修改,更不希望非官方渠道的作者进行翻译加工,绝对无法忍受新作品的内容泄露。凡是会影响书籍的出版,损害商业价值的行为都被禁止,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都是他商业闭环里的工具齿轮而已,他们是冰冷的机器,而非注入了灵魂的人。

片中的9位翻译者虽然没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基本上为每一个语言类译者都进行了语言与性格的配对。比如希腊文译者热爱哲学,充满老派的哲人思维与习性;俄语译者是狂热的粉丝,甚至不惜用“体验痛苦”的方式进行翻译;意大利译者则信奉权威,有着狡诈的一面。

其中,丹麦译者最为可怜,她为了成为作家而牺牲了家庭,可最后因为天赋原因,她根本无法写出令人满意的故事。她是失败作家的表征,一个文学上的悲剧性人物。而作为男主角的英语译者Alex Goodman(好人),这是既定规则的打破者,是去中心化的挑战者。

这群人拿语言开玩笑,将文化中的刻板成见进行放大。同时,语言的不通又成为片尾高潮的沟通关键,而法国人对于华语的重视,则是中文走向世界,国力强大的一种影像化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四次出现的意识流经典作品《追忆似水年华》。第一次是书店爷爷展示给Alex,用以说明出版商是谁、售卖者是谁不重要,关键是好的作品为读者打开无尽的视野。第二次是Alex从经历火灾的书店里拿走没有被完全烧毁的《追忆似水年华》,下定决心复仇。

第三次是Alex在断电环境中,手持烛光下走到书架前挑出一本《追忆似水年华》,开始和倾慕他的俄语译者对话,以此暗示自己的身份,希望获得认同。第四次是Alex被愤怒的出版商开枪击中,他从书架上拿走的《追忆似水年华》替他挡下子弹,救了他一命。

书店爷爷教导他,“不要轻视的文学的力量”一语成鉴。

《翻译疑云》有着不错的几个反转,绝对是合格的悬疑片,同时又掉了一些书袋,文艺气质不失法式电影本色。对于片荒的今年来说,这样的作品实属惊喜了。

推荐阅读:藏族翻译家斋林·旺多:“把作品翻译好,推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20-07-08 【信息来源】管理员 【浏览点击】1750次